四大纱厂内迁来重庆 虽遭日机滥炸 办理却未落下

时间: 2024-03-08 07:21:00 |   作者: 产品中心

  退休后,我每天都爱逛滨江路,吸长江之灵气,赏江上之景色,常常从巴南区李家沱马王坪的棉纺厂(也便是旧日沙市纱厂)路过。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想起抗战时期搬家到重庆的四大纱厂来。

  抗日战争迸发后,为了逃避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我国的四大纱厂(即湖北裕华纱厂、沙市纱厂、申新第四纺织厂、河南豫丰纱厂)搬家到重庆。

  四大纱厂饱经含辛茹苦来到重庆,本想大干一场,用自己的产品援助前方抗战,可是却遭到日寇飞机屡次轰炸,各厂工人、机器都受到严重丢失,无法正常出产。

  1940年8月,裕华纱厂两次被炸,全厂除清花间和没有竣工的摇纱间外,其他建筑都被炸塌或焚毁,工人宿舍、饭厅、医院连中数弹,仅存断壁残垣。申新与裕华毗连,也两次落难,满目疮痍。可是各厂工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奋力抢救机器产业,赶快修正厂房开工。比如裕华纱厂,仅两三个月时刻便让工厂康复,同年12月已出纱1500件。

  豫丰纱厂第一次被摧毁房子96间,之后又连续被炸,丢失锭子5000余件。为削减丢失,该厂在合川东津沱建立分厂。1941年6月,日机再次对重庆轰炸。裕华又三次被炸,不少工房被炸得乱七八糟。但全厂工人尽心竭力,昼夜抢修,几个月又康复工厂原貌,当年纱产值到达1700余件。豫丰合川分厂丢失最为沉重,是年8月22日,36架日机飞临合川上空,轮流轰炸该厂。全厂中弹数十枚,电机全毁,纱机部分丢失,10名工人殉难,19人重伤,36人轻伤。申新因将机器分藏于白沙沱等7个当地,所以丢失较小,后来又将纱机分设在苏家湾和猫背沱两处,按清、粗、精、成等工序分几地出产,厂房建筑也粗陋如民房,一可削减相关本钱,二可起假装效果。

  就这样,四大纱厂不为日机的轰炸所慑服,厂房炸塌了又盖,机器炸坏了又修,装置锭子逐月增多,出产得以康复开展。

  这一方面裕华纱厂更为杰出。该厂主任以上90%结业于大学或专业学校,其他办理人员也多来源于高档职业学校,他们还安排办理人员再学习,更新常识,逐步的进步办理上的水准。裕华纱厂有工人2600名,初中文化程度占5%,高小程度占36%,初小程度占45%,文盲占14%,如此文化水平是难以习惯机械化大出产的。针对这样的一种状况,裕华举行工友补习班,女工分高、中、初三班,男工一班,三月为一期,每期练习700人,历年训练工人近5000人次。通过以上尽力,裕华纱厂的产品在质量上比其他三厂技高一筹,夺得最高价格。其时规则,各牌差价的核算,以得分最多者得最高限价,其他各牌每差0.2分扣价1元。因而每包纱价格,裕华纱厂是5390元,沙市纱厂是5388元,申新纱厂是5368元,豫丰纱厂是5357元。

  申新纱厂在工厂规划、机器设备、出产技术等方面均无力与豫丰、裕华抗衡,但他们却长于商场剖析,作出有利的经销决议计划。

  申新纱厂通过缜密的商场调查后,将产品营销售卖商场分为七路:1.川北,以遂宁为中心;2.中路,荣昌、隆昌、资中、简阳一带直至成都;3.璧山也属中路,此路布厂较多,常以布易纱,这一销路独具特色;4.川南,以南川一带16支纱销路较广,尤以东溪、遵义一带为最;5.下川东,以万县为中心,也有适当商场;6.长江上游,销量不少,可成一路;7.云贵,以昆明、贵阳两帮为重庆的用纱大户。

  在价格上,申新纱厂以为,信称为上,用户为上,用户获益,销路必畅,因而采纳宁降勿涨的战略。申新纱厂原有老商标为红“忠孝图”,后购买一纱厂,恐其产品质量不高,用绿“忠孝图”商标,且每件纱价低于红“忠孝图”。通过改造,绿“忠孝图”质量逐步进步,足以与红“忠孝图”比较,因价低用户大多喜爱购买绿“忠孝图”,红“忠孝图”销路反受阻止,呈现本厂产品自相架空的局势。

  为了防止内部排挤,申新厂务会提出商标齐截问题。鉴于红“忠孝图”牌子老,价格高,与会者多建议弃“绿”用“红”。司理章剑慧力排众议,提出弃“红”留“绿”。他说:“厂家不能使用户吃亏,用户吃亏则销路必减。两厂一概出绿‘忠孝图’,以姑息目下用户。绿‘忠孝图’质量进步,价格日后必将随之升高,吃亏时刻甚短。”成果果然如此,申新敏捷夺回商场,扩展了销路,添加了盈余。

  四大纱厂迁重庆之后,尽管日机狂轰滥炸,商场之间的竞赛剧烈,但各厂上下齐心,活跃改进经营办理,进步公司工人本质,因而锭子装置和开工数量添加,产值敏捷进步。据1942年计算,四厂迁重庆时纱锭为105800枚,但装置纱锭(包含豫丰向外租有)为106800枚,开工纱锭为82612枚,棉纱产值达52606件,工人数达10235人。

  开端当局实施半操控,选用的办法是平价、议价和限价,以操控纱价,监督商场为主。棉纱统购统销方针规则,棉纱由物资局征购,局方核定各厂本钱,取其均匀数再加20%赢利作为征购价格。操控时期则严厉约束棉纱价格,而对纱厂所需各种机物油料价格却无相应约束,成果纱厂赢利大为削减。

  第一是编制假账,加大原棉、物料的数量和价格。如裕华纱厂将每件纱耗棉量进步为486斤,比实践耗费量高出三四十斤。豫丰添加到达500斤,将很多好花变成下脚花转入仓库。各厂用棉量都进步10%左右。

  第二是囤积原棉和物料。法币价值降低,物价上涨,贱价购入原棉物料,日后按上涨了的价格或暗盘价格入本钱,明亏而暗补,追回部分丢失。因而,半操控时期四大纱厂尚有利可图。

  1943年8月实施全面操控,厂家所需质料由花纱布操控局配给所出制品全数上缴,再由该局核定工缴,并照工缴的20%交给厂方加工费,权作赢利。这样四大纱厂在出产规划、质料、赢利等方面均大受约束,境况愈加困难。自1943年起出产阻滞下来,至1945年出产一泻千里,各厂在挣扎中图存。

  因为实施花纱布操控方针,四大纱厂深受捆绑,1943年至1945年与1942年比较,尽管锭子设备在增加,但产值却在削减,最终呈现大落之势:1945年产纱30433件,1943年产纱51468件,1945年比1943年减产42%。四大纱厂出产萎缩可以精确的看出花纱布操控的弊端。

  抗战成功后,花纱布操控免除,四大纱厂缓慢复苏。1948年有较大开展,年产棉纱69032件。

  1.改变了重庆机器棉纺织业的落后面貌,构成了重庆机器棉纺织业的骨干力气。

  抗战前的重庆棉纺织业非常落后,20世纪30年代前仍不见一枚机器锭子、一台布机。直到1930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引入电动布机进入重庆,才使一家手织工厂跃入机器工业队伍。惋惜的是因为质料困难,交通阻滞,政局不稳,抗战前的整个重庆仅此一家机器布厂。

  抗战迸发后,东部及滨海工厂内迁后,重庆机器棉纺织业以惊人的速度开展起来。到1942年由1家急增到13家,布机由几十台增至500余台,年产棉布190000匹,纱机更是从无到有,几年间装置锭子100000多枚,年产棉纱近70000件,工人在13000人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西南工商重镇的重庆近代工业及棉纺织业尚得益于四大纱厂的搬家,广而言之,四川以及西南的棉纺织业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四大纱厂的开展。

  抗战前,内地棉纺织品大都靠输入,四川每年产土纱50000多包,而输入机纱则达13万—14万包,占全省棉纱消费量的70%。

  抗战迸发后,日寇对国统区实施经济封锁,机纱输入简直隔绝,虽有私运贩运,但数量甚微,商场上棉纺织品奇缺。相反,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公民很多移居内地,这又造成了棉制品需求量的陡增。因为供求背向剧变,纱、布产值求过于供,战前全国均匀每人年耗费布疋10平方码,而战初把国统区所有机布土布的产值算计起来,除掉每年数百万匹的军需外,余下的民用布均匀每人仅可分得2码罢了。

  四大纱厂搬家重庆之后,大大增强了后方棉纺织品的出产能力,关于缓解纱布供需矛盾起到了严重效果。从1942年到1945年,四大纱厂共出棉纱186111件,若加上迁川初的产值,抗战时期共出棉纱估计在250000件左右。据专家剖析,一件棉纱可织宽32英寸长40码原白布46.5匹,250000件纱当织布11625000匹(长46500万码,约合41333290平方码)。若按战前人均10平方码的消费水平,则可处理4000多万人的衣被问题。这就为处理后方的军需民用,安稳社会秩序,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俗话说得好:“行军交兵,粮草先行。”四大纱厂的产品不只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大开展,并且更重要的是处理了抗战时期戎行的服装、棉被等很多的军需民用物资。我国戎行官兵穿在身上、劲在全身,盖在身上、暖在心房,四大纱厂为抗战付出了巨大力气,在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乐章!